馬斯:石頭點做藝術品? 日本「侘寂」係乜?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16/04/21 11:04

最後更新: 2016/08/26 17:24

分享:

分享:

《遊》如大型扶手椅,一派舒泰感覺。(圖片提供: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)

甚麼是好的藝術品?人言人殊,但往往都是與人的生活產生呼應,啟迪心靈之作,它的存在讓人對美和善有新體驗和共鳴。

筆者前天獲邀到新世界的新樓盤柏傲山參觀,恰好重遇前年在香港《Serenity Above》展覽,日本襌派藝術家枡野俊明的 5 件作品——《山》、《水》、《有》、《清》、《音》,它們被置於樓盤的花園庭園之四周,該庭園設計亦是出自枡野俊明之手,石雕刻雅致散落,水流淙淙,日式禪意盎然,只要遊人稍減,一派寧靜清幽之氣徐然而至。

《音》,像石山的自然石,置於水磨石的底座上,形成兩種肌理。(圖片提供: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)

枡野俊明是多摩美術大學美術學院教授,亦是建功寺第 18 任住持,亦是園庭設計藝術家。這批石頭採自四國的劍山,雕刻道出了禪意中的「侘寂」美學,「侘寂」是日本藝術的核心思想,它著眼於不完美之美,追求簡樸、粗糙、不對稱、有缺陷之美,尤其是時間歷練而造就自然萬物之特質。日本庭園中的枯山水,正是「侘寂」的極緻。

是故,一塊未經打磨的石頭,一塊充分展露歲月痕跡的木頭,它們的不完美才是美之精粹,能讓人對自然有更深體驗和想像,我對《水》印象最深刻,石雕的頂端刻意打磨了一圓形淺兜,上置一瓢小水,輕巧地形成了山水景致,也將動和靜、剛與柔共冶一爐。

《水》頂端打磨出一小圓形淺兜,盛著水,將山和水共冶一爐。(圖片提供: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)

這些石雕作品, 往往同時表現了自然紋理和雕鑿的痕跡,又能和諧置於一起,這便是當中的韻味,修飾的不自然,與自然的不修飾,帶出了一種清明而深遠的境界。石頭的粗獷、樸素又提升了存在感,成為一種觸動。

正如他設計庭園,貫徹一份禪意,他2014年接受副刊文化版訪問時說:「對於一般人來說,庭園設計可能只需講求空間感,但我不止着重空間感,我需要庭園裏面有一種感覺,是讓人感受心靈境界的一個地方。」

我在樓盤的庭園走走逛逛,四周布局講究對比和和諧,同時將山(小山丘),水(小流瀑)和石(石雕,石拱門)安放得不動聲色,十分考究,五件作品各放在各幢大廈入口,儼如迎賓,極有深思。

另一深刻作《遊》置放在會所門口,石形奇特,如一張扶手椅,泛著微黃的天然色調,給人安詳可靠的感覺。只是,這些藝術品和屋苑庭園,現都屬私人範圍,公眾要見識恐怕只能找機會了。

但說回「侘寂」,它也是日本人的人生哲學,在日本電影流露得最透徹,強調世事無常,學懂返樸歸真,接受人生的苦和不完美,才能活出極緻,小津安二郎作品便是表表者。

《海街女孩日記》是枝裕和透過同父異母四姊妹講人生無常,樂天知命。

近期是枝裕和的《海街女孩日記》,四姊妹面對父親離世,孤苦坎坷的生活,卻樂天知命:河瀨直美導演樹木希林主演的《甜味人間》,更從一位痲瘋老病人,半生掙扎與正常人共同生活的心願,留下美味的銅鑼燒,生死有命,活出真我,兩片也從人生起落和生死中感悟無常和美善,當中也流露了「侘寂」的思想。

《甜味人間》樹木希林演老痲瘋病人,傳授銅鑼燒技術給陌生店主,燃起了自己的生命之光。

「侘寂」好像很哲理化,但其實非常生活化,它關乎人如何看自己和大自然關係,如何看人生之苦和美善,日本人習慣與天災共存,也因此領悟了生命的另一種真締。與苦共存,活在當下,看見石頭藝術品,心裏念到熊本和厄瓜多爾受災者,謹以此文遙寄最深切的祝福。

撰文 : 馬斯

欄名 : 隨心睇戲